首页>数字诚信>信息详情

完善全社会信用修复机制 确保失信惩戒法治化进程

2022-01-07 13:40来源:中国应急舆情网

 

 

        本网讯   作者:任振兴

       作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依法依规、改革创新、协同共治的基本原则,以加强信用监管为着力点,创新监管理念、监管制度和监管方式,建立健全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全社会诚信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
       信用修复制度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的重要环节,是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失信主体退出惩戒措施的制度保障。如何退出失信的“黑名单”,目前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机制。
  规范信用修复,为“失信主体”信用改善者提供“退路”,既是完善失信“黑名单”制度的应有之义,也是确保失信惩戒法治化的必然要求。
  加强和规范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结合实际建立有利于失信主体自我纠错、主动自新的社会鼓励与关爱机制,支持有失信行为的个人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服务等方式修复个人信用,首先做好失信主体“增信”工作,信用修复与纠正失信行为、信用承诺、信用修复培训等相结合。完善信用修复机制。
       凡符合修复条件的,将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将其移出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终止共享公开失信信息或删除失信信息,充分保障失信主体的信用修复权利,鼓励自我纠错、重塑信用。
       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携手共同努力。要进一步加强诚信文化宣教活动,比如:诚信文化进社区,诚信文化进校园、诚信文化进企业、青少年儿童诚信文化体系建设等,健全各行业规范,完善褒扬惩戒机制,努力营造一个全社会诚实守信的社会良好环境。
       目前,《公务员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等一批法律法规已经明确了信用建设条款,上海等地9个省(市)已出台专门的信用建设地方性法规,社会信用体系综合立法也正在加快研究推进。
       确保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在法治化轨道运行,加快推动全社会信用法律法规建设。坚持“应用导向、立法先行”,加快研究推进社会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立法进程,建立标准有法可依,理顺失信惩戒与行政处罚的关系,夯实法治基础。现行法律、法规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不足、确有必要加大惩戒力度的,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提出修法建议,确保失信惩戒严格依法依规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加强对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全社会需严格依法依规联合推动诚信信用体系建设。按照现行法律、法规或者党中央、国务院政策文件要求,严格规范信用信息采集、共享、公开范围,依法依规加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明确信息查询使用权限和程序,建立完善信息查询使用登记和审查制度,防止信息泄露。加大个人隐私保护力度,禁止未经授权、强制授权或一次授权终身收集使用个人信用信息,严格守住底线红线,严格规范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工作,确保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在法治化轨道运行。
       加强组织各级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构建以社会诚信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作为第一基础深入推进,细化责任分工,有力有序有效推动落实。完善信用监管的配套制度,并加强与其他“放管服”改革事项的衔接。负有市场监管、行业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切实承担行业信用建设和信用监管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作用,为公众监督创造有利条件,整合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信用监管,有效改善营商环境。

       解决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行业组织和个人诚信、信用、失信主体根本问题在于加强建立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完善和有效监管。

       结束语:立信是基础,征信是过程、信用是结果、诚信是文化,个人诚信是基础,企业诚信是核心,政府诚信是关键。

       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处处受益! 

                                                                      (作者系:中国应急舆情网总监 任振兴)

                                                                               

                                                                                                                                                                              

作者:中国应急舆情网 编辑:任振兴
  • 院部网站直达
  • 友情链接
  • 地方服务网
  • 媒体支持